查看原文
其他

给人工智能降降温!“人工智能+教育”喧嚣下,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中国网教育频道 计算机教育 2019-04-26

编者按

霍金曾在演讲中表示:

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

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

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如果要评选出今年教育行业的热词,

那么“人工智能”上榜毫无疑问。

然而,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喧嚣之下,

人们是否意识到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人工智能+教育碰撞出热烈的火花,

欣喜狂欢的同时,

也要为其“降降温”。





近期,关于美国封杀中兴通讯的新闻不绝于耳,一颗小小的芯片,突然就激起了全民大讨论。不少声音呼吁中国要立足于自己搞好核心技术尤其是中国芯的研发。


4月18日《人民日报》发声:“发展国产芯片,这事不能再拖了。”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17年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人工智能或将被考虑增加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规划,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发展人工智能的热潮席卷全球。




如果要评选出今年教育行业的热词,那么“人工智能”上榜毫无疑问。然而,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喧嚣之下,人们是否意识到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霍金曾在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成为最糟糕的事情。……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当人工智能+教育碰撞出热烈的火花,欣喜狂欢的同时,也要为其“降降温”。


01

“AI+学生”:是增智还是增负?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开始从数据采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传感器等)、数据处理(语义识别、大数据、自适应、认知计算、情感计算等)和人机界面(AR/VR、机器人、3D打印)三方面与教育行业开展深度结合与应用,逐步增强教学智能性与互动性。


我们不禁要问,自适性科技真的适应学生的学习吗?


个人电脑在教育中的推广不仅得到了经济支持,也取得了成功。但在学习中配备ipad和Chrome笔记本却受到了阻力,并且有理可循:


在一间传统的教室中,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可能导致学生分心,其副作用要大于其辅助作用。


一个包含了40个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研究发现:


那些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更频繁使用电脑的学生在同样的测试中比他们的同学表现要差。并且在那些对教室技术方面进行了大举投资的国家中,其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显著提高。


OECD的报告对此总结说“将21世纪的科技力量加入到20世纪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在稀释原本的教学效果。”



在中国,上千所学校的学生们正在亲历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联网率从2011年的不足5%,到现在85%以上中小学有宽带网络,当中一半以上使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为了迎合个性化教学,科技公司展示的产品中,核心技术是“个性化习题推送”。学生可以在这些智能产品中做大量习题,计算机就会收集学生的错题,汇成错题集,并且针对学生的弱项重点推送适合他的习题练习。


比如,一位学生的弱项是解二次元方程序,那么你收到的习题可能就是解20道同类题,而不再是一套一套刷完整的考卷。这几乎就像教育界的“今日头条”。


科技公司认为,这套系统能够帮助学生减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科技提高了效率,却可能让学生们更加忙碌。


未来学生的作业或许不会变少。就像有了社交软件之后,下班之后也收得到工作讯息。老师不用再批改作业了,通过终端布置作业变得非常轻松。但学生却收到更多作业,他们等于进入了一个海量的题库里,只要想做,作业可以无穷多。


再来看看教育部《致全国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信中的“防迷网”三字文,郎朗上口。一时间,“防止学生沉迷网络”话题成为学校和家长讨论的问题。


无独有偶,4月6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消息,要求“快手”“火山小视频”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并将涉及的违规网络主播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


一时间,中国最大的两个短视频产品快手和抖音,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 Facebook,都来到了舆论风波的正中心。


媒体人端木异介绍了目前视频网站的两种推荐算法,一种是“和这个视频类似的,还有这些推荐给您”(基于内容的推荐),另一种是“喜欢这个视频的人,同时还喜欢这些视频”(基于用户行为偏好的推荐)。


但是不管哪一种,都可以被利用和操纵。比如只要是同一类型的视频,不管质量如何,只要数量够多、网撒得够大,得到的推荐机会就越多——如果出格一点,能红的机会则更大。


他打了个比方,YouTube的产品等于在三岁小孩面前摆上了一条传送带,任何人都可以从另一头把自制的食物放在传送带上——天知道哪些能吃。YouTube宣称自己可以为孩子们筛选出安全的食物,直到有一天家长发现,自己的娃塞了一嘴巴烂糊糊,大概还很开心,而YouTube算法根据吃烂糊糊的偏好或行为,把更多的烂糊糊摆在了你家娃的面前。


同样,在快手中打开一位17岁妈妈的主页,点开一个小三角就会出现一栏“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随机点开一个,出现了一位18岁妈妈。在她的主页中再点一下推荐,又会看到一群小妈妈。算法,就是系统可以源源不断地推荐相似内容的原因。

“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因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


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为孩子增智还是增负?


02

人工智能时代,还需要教师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然后会如何?果真如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切免谈,教师们可以收拾行装走人,另谋出路了……教师的康庄大道从此沉寂进而沦为荒漠古道,最终的去处是人类的“职业博物馆”或“职业史教科书”……


大多数人必定不会束手就擒,会断然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态度,竭力维护教师的地位。


对于这种担心,我们可以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与机器的区别等角度进行审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情感的投入去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的品质等,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雅思贝尔斯这样描绘教育:“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教师是富裕情感和智慧、想象力与创造了的人类,这些特质是机器人无法达到的层次。


不可否认,AI已经在不少领域超越了人类,但它只有“智商”却没“情商”,在那些人类不假思索就能完成的事情上,人工智能还差得很远。


比如,人们彼此间的默契。在课堂上,AI替代教师的概率也很小。因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发挥教育机制,教师能对课堂做良好的预设,也能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任何精彩的课堂都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形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技技术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认为,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拥有属于自身的价值观,可用最小的能量来做出最好的事情,这是人区别于机器的重要因素。

通过汲取外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的潜能,从而让人类更为“智能”,这是机器无法学习和教授人类的层面。


TutorABC首席运营官汤峥嵘说,在语言学习这个细分市场,目前有很多互联网教育平台或创业团队希望引入人工智能语言评测服务,用人工智能系统取代真人课堂。但他认为,只凭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还没有办法实现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环节。


具体来说,“相对标准化的知识传播应用人工智能会快很多,比如教英语的语法。但现阶段大多数教育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上限是让书本越来越智能,但这解决不了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开口说’。


对比真人对话和人与Siri(记者注:苹果公司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对话就能明显发觉差别——与人工智能的对话缺乏场景、多样化和现实经验。”


汤峥嵘认为,就英语学习而言,仍需要与“真老师”进行“真交流”,虚拟交流永远无法带来真实体验,人类教师仍然有独特的学习效果和不可替代性。


顾明远特别谈道,未来的教育当中,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


那么,教师要起什么作用呢?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适合其兴趣爱好、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指导他们获取有益的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所以,未来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是一个“学生的引路人”。


03

“AI+高校”:就业导向,

对大学是严重干扰!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的火爆使得求职市场上该类人才也备受关注,为了吸引招生,会有高校顺势开设相应专业,毕竟连电竞专业都有了,一个人工智能专业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但带着这种目的开设的专业,教学内容必然是冲着就业去的,课程设置必然也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是技校该做的事,而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蓝翔、北大青鸟这样的培训机构开设人工智能课程都要比高校更实际。


当然并不是说高校不应该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而是说这个过程需要严谨地探索,搞清楚高校教育的目的,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一拍脑门就设立一个新专业。教育部的文件里也明确说了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芯”问题的大讨论牵出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发表的演讲:


“中国的大学很有意思,比如我曾经所在的清华大学,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刻刻有一根弦叫就业,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研究性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领导,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在未来,研究型人才是行业进化的核心。


医生这个行业将会继续, 但是医生主要从事研究工作, 研究疾病产生的原理, 设计解决方法, 制造更好的药物。


同样, 律师行业也会继续存在并将持续进化,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如何设计好的法律法规, 研究在人机共存的环境中法律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


在信息技术领域,程序员同样需要做研究, 他们会编写智能机器人的程序, 甚至是编写编程机器人的程序。


因此, 所有的行业将以研究性人才为核心驱动力。


那么,学校应该如何接受未来的挑战?


第一个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然, 我们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 以及人文科学的强势回归。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问题。在未来, 如果教育的目标仍然是为某个具体行业培养人, 就会发现毕业即失业。因此, 未来教育将回归本源。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考者, 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要有批判思维, 要不断地质疑原先的知识, 然后创造新的知识, 并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过去人们认为世界是平的,直到有人注意到从海平面出现的船杆才有了“地球”,颠覆了原有的知识,增进了对世界的认知。




但是,人工智能也不是不能进入教育领域,而是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学关系。


我们用算法匹配老师,不让学生抢老师,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使得老师的教学更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育领域,“人”是根本,而人工智能是技术辅助,可以为学生、教师、教材打上标签,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精准教学的实施。


教育总有变与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永远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远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在人工智能时代,尽管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发生改变,可是有一个是不变的,那就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不变。因此,AI+教育的未来仍然要回到教育的原点。




参考文章

大风号.《当人工智能遇上中国教育,会让埋头苦读的孩子们更聪明?》

中国教育报.《当孩子在刷抖音快手时,他们在刷什么?》2018年4月27日第4版

芥末堆.《扔掉课本吧!看人工智能如何颠覆教育行业》

张宁. 《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育但不等于替代老师》

上观.《人工智能老师要取代人类老师了?专业人士这么泼冷水》

中关村在线.《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还有很长路要走》

施一公.《科研水平低下,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陈之腾.《以人工智能激发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探讨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郑勇的自媒体.《科技扩大教育环境,学生未来或将“增负”》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网教育频道”)

END


更多精彩:

【思维碰撞】把握新时代计算机教育科学研究新机遇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5期

2018年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征文通知

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高职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最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来了

信息化条件下高校实验室拓展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美国21世纪CPS教育报告的专业课程规划及启示

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教授:计算机科学的未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4期

给大学生程序员的一点建议

计算机行业还能火几年?

干货!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多图)

【思维碰撞】计算机教育的科学研究(上)

美国21世纪CPS教育报告的课程结构设计及启示

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共612个!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多图)

【目录】《计算机教育》2018年第3期

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大全

干货!清华大学孙富春教授回答你对人工智能的所有疑问!

新工科建设形势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张广兵教授:计算思维再反思

干货:教学论文福利哪里寻?精选40多张计算机教学模式图(快收藏)!

未来的所有新兴工作都需要软件工程师,《2017年美国新兴职业报告》这么分析!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18年第2期

计算机科学领域2017年度研究热点排行,最热的领域居然是这个!

清华大学杨士强教授:从实验教学到实践教育

美国21世纪CPS教育报告简介

奚春雁主编:计算机教育的春天

【目录】《计算机教育》2018年第1期

喜讯:《计算机教育》跃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版》Q1区!

《计算机教育》荣获“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